两汉风云(套装共3册)※
作者: 渤海小吏
第一战 白登之围:疑雾重重的汉初顶级大案※
-可刘邦不光想当爹,他还想当爷。但现实却是,由于大量功臣宿将的制衡,他在自己家都只能当爹。村里还有七个小地主,别说在这七家当爹了,他连腿都伸不进去。而且,如果他非得强势地要求当所有人的爹,这帮人就会合起伙来坑他这个爹。所以,看似面临巨大抉择的刘邦,其实选择并不多。他是个明白人,所以他选择了眼下最合适的半封建半郡县制度。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开始了。
-娄敬一口气跟刘邦说了一大段话,核心思想就是:建都洛阳,要靠德行。您没什么德行,打天下也没靠德行。现在世道不一样了,还是要务实一点,选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想法: 去长安吧
-中国人是有着严重的乡土情结的,往往认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只有自己的家人和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是靠得住的。
-冒顿单于的用兵思路和“兵仙”韩信其实很像,大体上都是先骄兵示弱,再出其不意,不过韩信的套路更加复杂精细。这两个人,都是《教父》中所说的“让敌人高估自己”的典型代表。
-后来在汉武帝时代,肉搏的冲击战术成型后,卫青和霍去病的汉军精锐进了大漠,跟大屠杀没啥区别。
匈奴士兵的防护和兵器差得太远了。
-面子不重要,日子很重要;发火不重要,发展才重要。
我的日子越过越好,你也别眼红,想要什么,咱做买卖;你要是不想掏钱也没关系,我每年送你点儿,咱都好好过日子。这是种极高的政治智慧。
-刘敬的一系列谏言,展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良好素养。“和亲”与“移民”的政策,也将目前最大的匈奴忧患和过去的贵族威胁暂时都稳定了下来。
第二战 灭诸王:既然离别难免,今生何必相会※
-弥勒佛祖在收黄眉怪时,跟对孙悟空说的一样,问了一句:“认得我吗?”真正的牛人,是从来不说狠话的!吴承恩用了两句普普通通的话,就把弥勒佛祖的崇高地位给凸显出来了。
-在帝国中枢搞政变,除了前面说的“武库”和“司马门”这种关键支点外,还需要一个关键要素——威望!这是比阴养多少死士都重要的无形因素!威望是什么呢?是你能顺利接管中央政权,并使国家机器继续运转的关键因素。
-这位传奇人物不仅生前功绩人间第一,武略天下无二,而且他的起点与终点是那么具有对称之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亲手将你带上历史的舞台,也亲手将你接引而下。当年在月下,这位忠厚长者对韩信说:“跟我回去!你是要角逐天下的人!我一定帮你不负平生!”十几年间,韩信声名鹊起,威震神州,秦、魏、代、赵、燕、齐、楚,几乎一手打下了整个天下。有吞天之能,无雄霸之志,最终他全都想明白了,却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而在《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是这么给刘邦做总结的:“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说到底,非人力所及,不过是“得天统矣”。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秦末楚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个实录的伟大史学家给出了他客观公允的最终评价。
-刘邦继续使用欲扬先抑的老招数,一见到他们便一通大骂:“你们这几个人也能为将?”就在四个人瑟瑟发抖之时,刘邦又给每人封了千户。巨大的反差又显现出效果来了,这四个“备胎”被彻底慑服,他们准备豁出去了。
第三战 诸吕之变:摄政女皇的伟大与悲哀※
-作为一名政治家,你就要像一个有着神奇口袋的机器猫,总能变出来一些东西,来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或者说,你要牺牲掉一些可以被牺牲的群体,去安抚不能得罪的群体。
-刘邦一辈子识人没打过眼
想法: 这能力牛逼啊!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好挂在嘴边。面对感恩的人,他们自会心中有数;面对不感恩的人,说再多也没用,反而会害了你。
-刘盈这七年的平稳,还要感谢他的母亲。吕后放手让自己的儿子历练,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也没有强加什么欲望,就是在背后作为一个隐形的操盘手,默默地观察着,守护着,克制着。
-吕后尊崇黄老之学,自“萧规曹随”开始,为整个国家刹住了车。上行下效,上司懂得克制自己,下面的人就没有办法去借题发挥。总体上,这是一段罕见的太平岁月。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并不是说,治大国要像做麻辣小龙虾一样,大火猛料,而是要像做小鲜一样,少折腾。总拿铲子翻那些小鱼小虾,它们就都烂了。老百姓们就是“小鲜”。
-当你决定掺和权力的事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越高段位的权力斗争,要求的能力值越强,你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惨重。你要强,你的儿孙要强,你的世世代代都要强!但是,自古无不灭之朝,月盈哪有不亏的道理?等待你的下场,基本上是灰飞烟灭。
第四战 七国之乱:“文景之治”的缺憾美※
-所谓“文景之治”的真正含义,是指文、景二帝在四十年的统治期中,击败了军功阶层对相权的控制,并肢解了同姓王的封国势力,使皇权在真正意义上开始独大
-刘邦那叫“大运气”。哪怕放宽到整个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刘邦的运气都毫无疑问地排在第一。他的一生自带神龙护体,有很多条命,无论让项羽挤兑成什么样,他都能逢凶化吉。十战九不胜还能拿下天下的,古往今来就只有他了。注意,是唯一的。
-我们到了新单位并非要以忍为上,甚至面对挑衅也要逆来顺受,不动声色,那样做会严重削弱你的威严!你要尽最大的可能表现出来:我不会被你们牵着鼻子走,所有人都要围着我来转!再重申一次:权力这东西,最重要的是看信心。
-千万记住,下属绝对不会因为跟上司一见面时,上司态度不热情,而抵触你的。下属之所以造反的最关键点,是利益分配!前途上,我干了所有的脏活、累活,你十年不提拔我!奖励上,我拿下了一千万元的单子,你给我一张购物卡!既得利益上,我的利益大饼,你这个外来人想要插一手!这是下属捅上司刀子的三个关键原因。
-这段时间的西汉政府,就做到了“太上”的阶段。下面只知道上面有皇帝、有政府,但具体是什么样,不是很清楚。他们只知道每天都能吃饱,徭役摊派很少,日子过得挺舒服。
-因为“黄老之术”与“小政府”,在诸多美好外,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弊端。这个弊端就是财政弹性不足,整个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对能力。
-所以,“黄老之术”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理想化的政治体制,有点类似于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它并没有过久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其实是有深刻道理的。文景二帝之所以名垂青史,在于他们康宁的大福气。这种福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货物和货币可以藏起来,而且人随时可以跑,猫腻太多,收商业税的难度太高。(后来被汉武帝刘彻绕道攻克了。)唯独跑不了的,就是土地。所以,商业税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牢靠的,只有土地税是实实在在、稳定可靠的
-这么宝贵的国家操作系统,被文帝无心地抛弃了。放弃土地税,在古代几乎就是放弃了国家的统治基础,而且失去了重要的应急手段。但是,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却什么事没有!就是这么好命!服不服?
-这就好比当年的西班牙人,从美洲抢夺了大量的黄金与白银,但最终一大半却都流入了中国,换成了茶叶与瓷器,帮助中国实现了货币的升级换代和经济大发展,并最终左右了明朝的国运。
-在分家时几乎是没有什么亲情可言的。利益牵扯越多,在分家产时就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文帝则踩在吕家的尸体上,通过前面的试错指引,打通了一个大一统帝国“任督二脉”的最后两大穴道(“列侯之国”与“众建诸侯少其力”)。至此,中华大地终于拢住了松散了几千年的诸多相互冲撞的“内力”,开始导气归海,真气游走奇经八脉,再无滞塞。
-法家的本质,是让这个世界功利起来,为统治者驱使。儒家的本质,是让整个世界安定下来,为统治者服务。道家的本质,是让世界与统治者安定下来,为自然规律服务。
-每临大事能静下来,是想要有所建树与成就的朋友必须要修的课程。万众惶恐中,你静若处子。沉默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修心、养气、练静”,要凭天赋,要靠琢磨,是从一件一件的事情中经年累月磨出来的!这是在克制人类成千上万年演化下来的本能恐惧反应!人生很长,要记住这个目标,终生修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的关键性指标!心不静,性不稳者,勿予大任!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想法: 马
-自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正式开动国家机器,到公元前143年,景帝彻底终结诸侯王与“白马之盟”,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无数豪杰前仆后继,历史大势潮起潮落,滚滚向前的车轮终于在一次次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把一个完整的中华帝国组装完毕,并交到了一位千年一遇的猛人手上。
-空降到一个复杂的新单位,当上司时,你要“面冷、手稳、尊重人”。
面冷,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这个人不好糊弄,你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你一定要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人这种感觉。这是你培养“敬畏”的最关键一步。
手稳,是指你一定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定要遵循现有规矩,先走下去;一定要在全都摸透了之后,再做动作。在此期间,可以有变化、有调整,但一定要记住“温水煮青蛙”。复杂单位的问题永远都是人的关系问题!你要释放一个信号:你不是推翻者,不是搅局者,而是合作者。
“尊重人”,是指在利益上,对贡献者和关键位置要给别人希望,明确待遇,千万不要贸然动别人的奶酪。一定不要在还没弄清状况前,就调整利益大饼!最好能寻找到这个单位混乱前的利益状态,接着恢复它。
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等到这个单位的所有事情都被你理顺了之后,再去抽丝剥茧。你的第一要务,是能在这摊浑水中先待下去,然后再看清这摊浑水背后的门道。
-以物易物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而且一切都拿粮食结算,有极大的局限性。因为粮食太沉了,这也就导致了交易额不会太大,交易地点也不会太远。而想要经济发展起来,交易必须频繁,地点必须遥远。频繁才会盘活经济,遥远才能互通有无。
-老诸侯王死后,将他的封地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除了得罪嫡长子之外,所有的人都会和中央站在一起。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代这样分割下去,将越分越少,直到“地尽嗣绝而止”,力量也就越来越弱了。
-当你兜里有十个亿时,你就总想着在北京买个院子玩玩。当你有一个亿时,也许你就打算在二环弄套大房子了。当你有一千万时,你会谨慎地选择地段,在五环买一套还算过得去的,然后精打细算地生活。这就是实力在欲望上的体现。
-法家的本质,是让这个世界功利起来,为统治者驱使。
儒家的本质,是让整个世界安定下来,为统治者服务。
道家的本质,是让世界与统治者安定下来,为自然规律服务。
想法: 精辟啊
-每临大事能静下来,是想要有所建树与成就的朋友必须要修的课程。万众惶恐中,你静若处子。沉默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想法: 说的好
第五战 马邑阴谋:儒教、长城、草原的逻辑※
-董仲舒的第三个思想,也是他最著名的人生精华言论,叫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所谓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最适合作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所以就唯它独尊了!因为儒家从骨子里,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儒的纲领是王道,施政为仁政,制度是礼制,治国讲道德。
-好的一面在于在绝大多数时刻,它能够帮助我们过好一生。另一面,却是“三纲们”希望达到的最终效果,即整个社会的无条件服从!这是与时俱进的新儒家对君主专制的妥协。
妥协的内容很屈辱,而且完全倒向了统治阶层。但妥协的好处则是今后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窦太后去世意味着一个执政理念的挥手告别,以及另一个统治思想的高光接棒。这个接棒的思想就是儒家。虽然说这个思想早就存在了,但却是老瓶装新酒,表面上的名字等很多框架还是当初的那个门派,不过实际上已经与时俱进了。离去的那个执政理念,是道家思想。
-可以说,刘彻是整个两汉,乃至整个历史长河中,活得最畅快、玩得最潇洒、折腾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皇帝。
-有句话叫作“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少从来不是问题,不平等、没机会才是问题,不能永远堵死别的阶层向上晋升的空间!既然有希望,就比没有希望强;既然有规则,就比没有规则好。
-当一个文明被一种思想长期统治的时候,腐化与僵化也就成了必然。当新鲜的血液无法生成,流动的河水无法涌入,这个制度与文明也就无法完成自我革新了。此后的两千年里,除了中间出现过两次大乱世外,皇权被巩固得越来越牢固,百姓的思维被限制得越来越僵化,直到清朝达到了巅峰。
-逻辑推理,这个使文明发展能够爆炸的最重要技能,却是这两千年统治者最害怕看到的东西。不允许你推导出自己的东西,让你读“五经”的最大目的就是“不得代圣贤立言”!
-长城看上去特别费钱,劳民伤财。实际上,非常省钱!它实际上是在很长的时间纬度中,极大地降低并摊薄了中原政权的军备开支。
-道教的思想,是人生的高阶层智慧。没有千帆阅尽,没有品味人生,是很难明白的。
-孔子当年将儒家的精华浓缩为“克己复礼”。即百姓克制自己的欲望,上下恢复各阶层的等级与复杂的礼节,这就利于统治者统治。
-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一些很玄幻、很高大的东西,将顶层与底层之间的距离感不断拉开,让底层失去念想,放弃抵抗,而更加方便统治。
这套“君权神授”的理论,足足沿用了两千年。自此之后,大凡开国皇帝,都有一个传奇的身世背景,这些都源自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代表人物就是刘邦。
-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比较有人情味,揪着人家头发但并不直接薅,而是拿推子推。哪怕最后剃了个光头,只要没见血,或者脑袋没掉,老百姓还是能忍受的。哪怕表面上披着儒家的外衣,骨子里干的还是法家那一套也行啊!因为老百姓总是记不住统治者是怎么做的,但总是能被统治者一忽悠就乐了。
-英国的哥尔柏曾经这么形容过好的税收:“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儒家,就是皇权的最好拔毛方法。
-董仲舒在他后来的著作《春秋繁露》中,首次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三纲”分别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五种伦常:仁、义、礼、智、信。
-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在当初创造这个学说流派的时候,相信他老人家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学说,在未来成为整个中华大地上唯我独尊的学说。
-在一个宏大工程开工前,永远要从统一思想开始!用十年完成百年的工程,永远是“吸天地之灵气,夺自然之造化”。这种工程,不提前在内部统一思想,根本没戏!
-至此,长城的伟大作用终于说全了。第一,它以并不高的投入(相对持续的军备支出),几乎是一劳永逸地完成了对北疆的安防任务。第二,它极大地降低了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马),极大地提高了中原政权的战争力量(“雷达”、“长城高速”、步兵堵骑兵)。第三,它成为中原政权对草原民族的经济封锁线,也因此有机会成为在草原民族衰落后,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关键战略性武器(东汉时我们会讲到)。由于长城的出现,从此将草原上本来是“邦国制”的松散游牧民族,无可奈何地绑定成了一个整体。长城的出现,实际上为两个民族都降低了成本。对中原政权,长城降低了政权的运营成本;对草原政权,长城减轻了各部落间的内耗拼斗成本。但它的出现,也将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打起来,就是两个文明之间的战斗了。这种历史脉络的相互塑造,着实美丽,让人着迷!
第六战 漠南无王庭:跨时代的伟大战术革命※
-从私收梁王军印这件事反映出来李广性格中一个很大的缺点:不谨慎。
-“城镇化”的最大意义,就是通过人口的集聚产生高人口密度,从而放大财富的产生效率和规模。
-只有人才、人力、资源的总量和密度高,出现集聚效应,经济才能迸发,活力才能显现,各方面的成本才能降下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看新涌入的青壮年人口数量。
-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立意是否高远,往往决定着最后的功业水准。
第七战 打通河西走廊:匈奴梦魇的冠军侯※
-公司和组织甭管多不缺人,每年还是要定量招一些人的。哪怕少,梯队万不可断!除非你自己就没打算长时间干。
-自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古老的东方文明承担起了世界的一项重任:遥远的中国自此成为全世界的奢侈品及“货币”产地。
-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在今天再续前缘。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屋脊上的交流网络正在悄然编织,重新建立起来。丝绸之路正在一个强大的中国的主导下,再次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这一切都源于两千一百多年前,一个千古一遇的皇帝,派了一个千古一遇的十九岁小将,彻底地改变历史走向的那一战!
-现在我们往往将各项赛事中的第一名称为冠军,原因就在于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天纵奇才的少年将军,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创下了无与伦比的大功业。“冠军”二字,因他,从此与众不同。
-丝绸,在那个时代,担当并传承起了千年的“另类货币”使命。它不仅仅意味着是奢侈品,还意味着四海皆认的货币价值,从此丝绸成为国际货币。这也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三种非金属类的通用货币之一。另外两个后面也会出场,也都是咱们中国出品的,是我们同样很熟悉的瓷器和茶叶。
第八战 漠北大决战:农耕民族的荣耀之巅※
-在《货币战争》中,罗斯柴尔德说的一句话还是很写实的:我只要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根本不在乎法律是谁制定的。
-武帝的这一整套事情搞下来,令后世的皇帝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货币的发行权必须抓在自己手里!并且,中央绝对不能允许地方政府和私人拥有铸币的权力,一旦权力放出去,肯定乱套!只有这样,才能方便皇帝进行通货膨胀操作!
-万事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多盯着事,少盯着人,这是个很可贵的干事业思路。
-吃大型动物的,都长不成顶级块头。因为你的食物来源有限!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武帝释放出来的几个大“魔鬼”(其中一个也可以被称为“超级放大器”):“魑魅魍魉”分别是资产商业重税、百姓告发检举、通货膨胀、垄断盐铁;“放大器”是“卖官鬻爵”。
-武帝在两千多年前,为所有的后来人详细地演示了,如何将整个天下变成自己的欲望提款机。
-武帝一朝,为后世的中央政府定做了一个样板。这个样板就是土地税一定要低,老百姓都看重粮食,避免引起直接冲突。但是,要通过货币造假、官府垄断、重商业税等方式,将老百姓的钱偷偷地征收上来。
-汉军这边伤亡近三万人,战损率并不高,但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却损失了十多万匹。再加上这一战是空国而来,整个国家的各方面都透支了太多,元气大伤,所以从硬件上,在短时间内也失去了再次远征的可能。此一战,不仅彻底打残了匈奴,也是大汉由盛而衰的关键转折点。
-构建一个伟大的良性生态,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但破坏它,一个政策就可以了!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需要经历很多轮的论证探讨,邀请大量的专家和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试点等一系列流程。
政策可以缓出台,绝不可以急出来。一笔之下,事关千万人身家性命,万万慎重,儿戏不得!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单纯抱怨政策滞后,不时效时新,很多行业和岗位,有它们自己的规则。兹事体大,要慎重!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想法: 牛逼,比国富论早多少年?
-卖爵、重税、告密、货币、“汉企”、均输、平准,七大体系全方位地打造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大汉国家牢笼”!
第十战 征大宛:汗血马的“蝴蝶效应”※
-我们虽然号称礼仪之邦,但需要正视的是,这个“礼仪”却非常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优越感。我们的文化天生具有包容性,这是我们的浑厚优点,但这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也是我们的大缺点。尤其当你总是处在整个时代的顶点时,就容易更加巩固这种优越感。这种骨子里的傲,成为我们千百年来的外交弱点。
第十二战 “巫蛊之祸”: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
-西汉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联手灭了吕家不成器的后生。
-在他的治下,中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在他的治下,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盐铁专营制度正式诞生。在他的治下,儒家的学说正式奠定思想领袖地位,并沿用了整整两千多年。在他的治下,整个中原大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恶性通货膨胀席卷千家万户,民不聊生。在他的治下,中国的大名第一次响彻世界的各个文明,“丝绸之路”因强汉而耀眼夺目于世界的殿堂。在他的治下,中国的政权彻底打赢了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系列大战。犯强汉者,虽强必戮,虽远必诛!在他的治下,能臣、酷吏乃至爱子,全都是他剧本中的棋子,为他的千古帝业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在他的治下,“汉”彻底地成为一个民族的代号,他们开枝散叶、百折不挠、奋勇向前,时至今日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并在这个世界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权力这个东西,是世间最大的诱惑。一旦长久沾染上它,你的所有人格、行为、喜好、习惯,都会被重塑!你会成为权力的傀儡、附庸。你认为自己掌控着一切,实际上是背后的一股力量幽默地控制着你。
-他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性最大的皇帝,几乎没有之一。我们无法给他定性,也无法进行具体评价,因为他太复杂。他的复杂,并非千人千面的刁钻角度,而是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五百个人认为他英明、光荣、正确,另外五百个人则会骂他鞭笞万民、好大喜功。
-武帝还留下了一个服软博同情的大招。后世皇帝采用“罪己诏”时,往往仅能搏个同情,根本没领悟其精髓之处。“罪己诏”的真正威力,在于武帝用这种强烈翻转的行为艺术,彻底奠定了下一任皇帝的执政思路——休养生息!
第十三战 霍光废帝:大司马大将军的反噬※
-在政治的生态中,任何时候,当人们觉得你是个威胁时,是没有一个人会跟你谈感情的。但如果他跟你差得太远了,根本谈不上算是个威胁时,是可以打一下感情牌的。
-这就好比高明的管理者永远会留下一些平庸甚至万人烦的员工,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关键时刻,末位淘汰,杀鸡儆猴用的。
-你说的话,永远要尽可能的少。当你话少时,你的沉默会让人感到你举重若轻。人是害怕冷场的动物,他们会为了打破僵局,把自身的弱点全都暴露在你面前。要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谈吐,因为贵人话语迟。人们会对你不多的言语多加关注,甚至会揣测你每句话的含义。这都将有助于你创造出更大的权力氛围。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说服者。当你闭上嘴的时候,才能让你的追随者诚惶诚恐地拜倒在你的麾下。你越是小心地控制住你的嘴,身边人就越是无法猜测你的想法和意图,你就越显得是世上最靠谱的那个人。你的所作所为,会让人觉得跟着你也许真的能成。
-权力场上永远不是拼强点,而是补弱点。你的所有弱点,在过招时都会被无限放大。你可能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你身边的人却不一定。
-周公负成王朝诸侯
想法: 这画要是能留下来,价值不在上河图之下吧?
-这和秦国能打下长平,灭六国的道理一样。意志品质高,综合实力强,赢是必然。你要等到他年老昏聩,等到他自我膨胀,等到他衰落后时局变得一片混乱。必须水混了之后,你才能去摸鱼!
想法: 厚积薄发
-明明是权力的斗争,但最终盖章的罪名却是道德品质败坏的“淫乱”和“逾制”,这对每个有追求的朋友来说,应该是个启发。
-昭帝和宣帝执政的近四十年,史称“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并列成为汉朝的两大治世。
-年后,公元前51年(正月),在喜气祥和过大年的日子里,呼韩邪单于亲自朝见宣帝于甘泉宫。呼韩邪的臣服,标志着汉匈百年争霸战最终以汉胜匈败而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第三次朝见汉朝,自请为婿。当年冒顿致书吕后,现在好青年呼韩邪请求当女婿,风水轮流转啊!汉朝再也不用派公主了,随便派了个宫女就对付了呼韩邪。这个宫女叫作王昭君,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号为“宁胡阏氏”
-独尊儒术、天命理论、汉企豪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一项项当初帮助他创下宏图伟业的“伟大创新”,最终又都一项项落入别人手中,给出了终结西汉王朝的最致命一击。
-在政治的生态中,任何时候,当人们觉得你是个威胁时,是没有一个人会跟你谈感情的。但如果他跟你差得太远了,根本谈不上算是个威胁时,是可以打一下感情牌的。
想法: 说的好啊
-但实际上,未经修饰地表达你的欲望和想法,会让你变得一览无遗。也因此,所有人都不会敬重你、畏惧你。
-在权力场中,有水平的标配是:有眼光,做事谨慎,有政务能力。
你要能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你要有眼光看清这风起云涌的潮起潮落,知道什么时候加入,什么时候袖手旁观。
你要能处理好这错综复杂关系万民的国家政策,将坏的零件修好,将这台机器理顺。
这里面,“谨慎”是最前面的那个“1”
-霍光常常对老田说:“咱都奉遗诏辅佐圣上,你作为百官之首得有作为啊!你得给我提意见啊!你得督促我进步啊!”
田千秋再次给出了顶级观望大势者的回答:“您是猎人,臣是猎狗,只要您发号施令,臣一定卖力干活!”
后来田千秋在霍光手下干了十二年丞相,晚年可以坐着小车上朝,最后善终于任上。
人这辈子,千万得明白自己的定位,要像老田一样,干什么事尽量顺势而为。
-明白这世上的主角只是极少数的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善良。
-一旦人才上升的通道逐渐被官僚阶层和巨富阶层所垄断,社会结块、贫富分化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除非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出现,否则永远无法解决。
第十四战 王莽篡汉:戏精的艺术人生※
-荣誉奖励系统的崩塌,是一个公司、行业乃至王朝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有一次,哀帝睡醒时董贤尚未醒,董贤压着哀帝的袖子,哀帝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惊醒董贤,以至于衍生出了一个成语——“断袖之癖”。
-高祖斩白蛇于芒砀,伟大的汉帝国已经滚滚向前走过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里,以沛县老小子天团为核心的汉朝廷缝合了满目疮痍的秦末纷乱,蹚过了地狱级难度的楚汉争霸,扫平了异姓诸王历史回潮的逆流。白登山下两位各自民族舞台的胜利者,掂量出了各自的分量,开启了和亲发展之路。吕后、文帝、景帝三代无为而治,为后面的第一次千年大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弹性。经过汉武大帝五十年的统治,奠定了后世汉民族千年的疆域、国教、政体、国企等框架结构。昭帝、宣帝两代软着陆,将着了火快报废的“大汉飞船”托回了地球。最终,王莽集齐了前面二百年演化到今天的权力(大司马录尚书事)、文化(儒家思想)、理论(天命所归)、民意支持(社会温良、万民拥戴)、国际环境(四夷宾服、匈奴残废)和超越皇权的最终解释权(老太后)。六星齐聚下,完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皇权禅让大戏。篡位的王莽后来给他的姑姑换了封号——“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直到最终,他们到达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位置,他们会设身处地用一生的经验体会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他们修炼了一辈子,不过修的是那句“霸王道杂之”。几分霸道?几分王道?多大力道?怎样的力道与配比,会产生怎样的动荡?你该如何善后,如何平息?其中的细微体会,非国器不能为之。走完上述人生路的人,他们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极善和极恶的人都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裹挟在中间,每一分钟都在摇摆的普罗大众。
-要用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儒家),让善的一面自我正循环,不断地产生民族向心力。没有制度,国家最终会被魑魅魍魉攻陷;没有精神,国家最终会成为制度的一片焦土。
想法: 说得好啊
-王莽利用自己的道德影响力将权力的以退为进玩到了化境,后世再无一人能有如此水平,再无一人能搅动起如此巨大的民意。
第十五战 王莽复古:陨灭三千万人的“德之贼”表演※
-在面对“三灾”(天灾、皇灾、胡灾)时,所有族人凝聚在一起共渡难关。“族长”的权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这个家中,族长的话往往比皇帝的话更摄人心魄!我们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的思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芽的。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变。
-横刀立马,怒目申斥,高声疾呼,坚决强硬,这也许并不是善。承认现状,正面丑态,徐图缓进地换零件而不是换机器,反而是最大的善!
-土地国有,家奴自由,国企垄断,工商定价,国家贷款,货币试验,一项项荒诞的政策在短短的几年里在中华大地上集中爆破。王莽以超凡的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罪了全部的社会阶层。
-王莽在上台后,由内而外没有一刻闲着,每件改革都荒唐至极、劳民伤财,最后弄得天怒人怨,最终这次黄河大改道给了王莽最致命的一击。
-参加革命最早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最终获得革命果实的,这是一条经历了历史大数据检验后的定理。
-美国宪法被很多国家照搬过,但这些国家该穷穷,该打打,仍然全都在挣扎。值钱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制度的时间积淀,与处理问题的智慧。
-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再创作”,原因就在于经典说到底仅仅是载体。这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一个个儒生们想要达成的自身理想与抱负。看不惯官员与豪族披金戴银,把控大权的儒生们,由于大量的政治欲望得不到释放,他们开始对这个社会与政治失望,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消极言论与思潮!这股思潮慢慢地演变成了“今不如古”!复古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上风。残缺的古圣先贤经典,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幻想弹药,他们将上古的周朝,描述成了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满礼教的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全都知书达理,安守本分。那个年代,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美好时代。
-具有大能量者,能轻松造福万民,也能轻松为祸天下。当你手中有着“签一字而动万民”的巨大能量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能单纯从“善与恶”的角度去考虑了,而要从社会的“秩序”和“总成本”,去斟酌思量了。因为社会的秩序牵扯到普通百姓的人心;因为社会的成本牵扯到普通百姓的福祉。让万民能够踏踏实实安下心来过日子、创造财富是每一个位高权重者所能做到的最大善良。
-一个烟民抽一辈子烟,纳一辈子高额的烟草税支援国家建设,然后比非烟民平均少拿八到十年的养老保险,比非烟民一生少消耗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医保基金(因为寿命和发病时间都较非烟民短)。烟民们都不知道自己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减掉了多少负担
第十六战 昆阳大逆转:天选之子的神话之战※
-人过一辈子,要牢记一点,不到万不得已时,永远别把自己的赌注全部压上。
-刘縯的理由是,现在刚刚革命,如果我们立了皇帝,赤眉军那里也学我们成立另一个政权,我们就没有办法形成合力了,到时候宗室之间相互攻伐,不利于兴汉大业。
想法: 哥们还是有想法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真正的猛士总是去硬杠惨淡的人生,有的人,注定就是为了大场面而生的。他们也许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真到了众人皆的时刻,他们反而会变得专注无我,头脑灵光,沉着镇静,并靠着必胜的信念和伟大的信仰爆发出自己的所有光芒!
-动不动就跟人家拼命是很容易就非正常退场的。
-哪怕换到我们今天也是一样,一个小伙子想出人头地,大体会有几个关键环节:比如尊敬师长,与人为善,终身学习,多做好事,踏实肯干,相信积累,懂得复利,管住裤腰带……做好了这几项,你有极大概率人生会螺旋形上升,并创下一番事业,或者说打下一番家业。哪怕所谓的“命”不好,也会在你的改过向上中修正过来。你的贵人会越来越多,你的霉运会越来越少,你的眼界和前路会越来越宽阔。但我们也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别说都做到了,能做好上面一项就很不简单了。“见识格局”很重要,“自我约束”也很重要,缺一不可。
第十七战 河北惊魂记:二十八宿召唤神龙※
-所谓的忠诚是奢侈品,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人都是墙头草,势利眼,人性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所以当你前途渺茫时,别人想要找个好出路是可以理解的。
-能作为皇帝谋划战略方向的导师,而不是端茶倒水的秘书,最重要的,就是眼界。
最起码你的眼界要和皇帝是一个水平,不然皇帝和你商量啥呀?
一般来说,你的眼光甚至要比皇帝高出一个等级才行,必须根据变化的时局随时提出一个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具有可行性的政治纲领。
第十八战 两京堵赤眉:汉末最强匪帮退场※
-你得多跟领导沟通,多交换意见,你得充分“暴露”自己,领导才会对你有判断,有衡量,关键时刻才会想起你这个大才来。
-邓禹更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力发挥自己的治理能力,每到一个地方,一定停下部队,竖起符节,大讲刘秀的部队如何是老百姓和地主阶级自己的部队。
得民心者,民自拥护之,邓禹的汉军声势震动关中。
-邓禹更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力发挥自己的治理能力,每到一个地方,一定停下部队,竖起符节,大讲刘秀的部队如何是老百姓和地主阶级自己的部队。得民心者,民自拥护之,邓禹的汉军声势震动关中。
想法: 一样的配方
-斗争可以冷酷,但没必要丑陋。政治可以无情,但没必要下作。再多的“身不由己”与“无可奈何”,也终归有“尽力”的另一种办法。选择其实永远有,永远在你的手中,在你那颗高贵的心中。
第十九战 定关东:东南西北,将星闪耀※
-自王莽祸国天下崩后,刘玄失道,赤眉西向,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出现了大乱局,但在刘秀的运筹帷幄下,在云台二十八将的鼎力相助下,第一次“三国时代”被推迟了。
第二十战 得陇望蜀:陇山难,蜀山悲,天下定※
-刘秀在临走前嘱咐了两件事。第一,隗嚣这就要死,拿下陇西后,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这就是著名的“得陇望蜀”的由来。
-刘秀真的是古往今来罕见的,将“勿谓言之不预也”做到极致的厚道皇帝,刘秀平灭每个势力,基本上都要给三次投降机会。打之前给一次,打到一半给一次,最后灭你前给一次。
-这大乱的二十八年,华夏大地生灵涂炭,黄河改道泛滥,蝗灾人祸不断,天下割据起义蜂起,人口从两汉末年的七千万下降到了三千万不到,始作俑者是王莽,终结乱世的是刘秀。
-永远无法掩盖的是:他是当世文治第一人;他是当世武功第一人;从他所建立的功业和他所弥平的灾难,综合来看,堪称古代国史第一人。
-在每一次面临选择之时,他都不能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站在高处审视此时的状况,思考到底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的陇西集团最有利的,而是自始至终被一帮不属于陇西的外地人忽忽悠悠地牵着鼻子走。
第二十一战 班超通西域:小冰河期汉匈博弈的个人英雄主义巅峰※
-东汉的内核是豪族自治,这也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具备跟北方长期作战的国力。
-武将干政,国运大多不会好,因为难免不知进退。文人尚武,国运大多不会差,因为精英有血性。
-三月汉军抵达玉门关时,疏勒城的数百勇士最终只剩下了形容枯槁的十三人。十三将士归玉门。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耕地扩大,连年丰收,国内再无后顾之忧
第二十二战 党锢之祸:皇权角逐巅峰战※
-儒家并不是异端邪说,它只是有它的局限性而已。
在宗法社会下的中国,它可以极大地从思想源头上降低皇帝和豪族们的统治成本。
-一般来讲,圈里的人往往是互相捧的。
因为利益互相牵扯,而且总会有用到对方的一天。
即便是闹翻了,往往也是点到为止。
而底层民众往往才会互相撕扯和踩踏。
在这里,没有贬低谁的意思,这只是一个非常现实而且身不由己的社会现象。
-阶层跃迁往往需要很多代,因为这需要有一到两辈人帮助下一代走出“底层稀缺”的陷阱,供养并引导后辈去忽略那些“精力陷阱”和“意志力大坑”,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能产生更大附加值的地方。
-因为咱们都不是在“稀缺”状态中的人,咱们的“长期关系”不仅属于高附加值的未来投资,现在同样荣辱与共,你的政绩需要我出力,我家再往上跃迁需要你推荐。
咱们得互相捧,而不是互相踩。
-刘秀这位给儒家狂打广告的光武帝,其实和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武帝一样,用的是“霸王道杂之”的汉家正牌内功。
因为到了高级官员选拔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儒家弟子在刘秀设计的高级官僚体系中其实占不到什么便宜。
态度上极其尊重,利用儒家降低统治成本,内里用法家那套去巩固政权统治。
-最可怕的就是文化人聚一块儿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这种牢骚会产生巨大的共鸣,然后这种个人的痛苦情感就会演化为对时政的巨大愤怒!
-西汉功臣多无赖,东汉功臣多近儒
-这种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会被“有心人”和知道“价值规律”的人进一步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事上,而往往高收益性的工作是需要大量精力去规划和投入的。
-皇帝太监觉得党人是王莽,党人觉得皇帝太监是妖孽。东汉名亡于“桓灵”,实亡于“党锢”。皇帝、太监、士族,似乎每一个都不得已。
第二十三战 黄巾起义:大乱四百年的开端※
-西汉后期的豪族势力,着重于通过隐匿土地和人口壮大势力。东汉后期的士族势力,着重于通过把控地方仕途和地方盐铁分红、宗族土地进化为门阀。
-灵帝作为整个大汉政权的最后一个毁灭者,通过对官僚系统的明码标价和玩命压榨使得国家机器几乎停转。现在,只差压死骆驼的最后那一根稻草了。公元184年,这根最终导致东汉政权倾覆的稻草压上来了。这根稻草,史称“黄巾之乱”
-明帝时登陆东汉的佛教告诉世人,宗教需要有创始人、教义理论、信徒组织、信仰仪式和最高智慧。比如释迦牟尼佛,佛法理论,佛教信徒与佛寺,拜佛诵经坐禅和大彻大悟。创始人为教徒提供信心与榜样。教义理论为教徒们提供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场组织令教徒们相互认同并形成信仰合力。信仰仪式帮助教徒们增强正向反馈和世俗地位。最高智慧是教徒们的终极目标。
-书中提出了“天人一体”,人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影响老天的,皇帝、官员在底下胡来,老天是会降灾的,乱来得病,胡来天灾,胡搞亡国。
第二十四战 汉末崩塌:顶级谋篇布局下的“为他人作嫁衣裳”※
-有句话叫“坏秩序也比没秩序强”。
-造反时,一旦造反事业出现挫折和不可持续的趋势,当初挑头的人和势力基本上都难以逃过被同伙出卖的结局。当你挑头撕破脸的博弈对象开始展现出巨大优势的时候,记得千万做第一个投降的人。
-戚继光满世界送了一辈子礼,人家稳稳当当地手掌兵权大半生,所在辖区那真叫是“保国安民”,死后清点家产,发现他一生两袖清风。
-要天天跟儿子吃晚饭,跟他谈心,观察他的心理动态和朋友关系,带他去你的公司、参观你的工作,跟他谈论他的兴趣、人生与未来……都是言传身教,拿时间与心血堆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
-当暴行成本特别低、收益相当高,还没啥远期追责机制时,甭管是啥信仰开道,普遍还是禽兽居多。
-所谓读史明智,是通过历史中一个个鲜活人物选择后的结果,判断出当前你眼前事物的发展趋势,然后问自己即将做出的选择值不值。
-机关算尽的袁绍最终将权力大饼打包送到了董卓的手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之前所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董卓随后祸国,也正是因两汉气数已尽,天降此妖,皆是定数。
回首这两百年东汉,“光武中兴”四字乃实至名归。
一切兴于光武,一切成于光武,一切亦终于光武。
第九战 定南疆,征朝鲜:万国衣冠,四海宾服※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躺在功劳簿上,忆往昔峥嵘岁月。比如,后来的左宗棠,他在晚年基本就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大骂有大恩于他的曾国藩,另一件事就是大谈“当年我平定新疆”如何如何的。
同样是同时代的帝国大才,有左宗棠这样帮助中华民族收复新疆后不停表功的,也就有活到老干到老的大清裱糊匠李鸿章。两位大才都在靠着一己之力,给病入膏肓的大清朝续命,但两人的历史口碑却大不相同。
-最持久、最伟大的征服,永远是文化。
-总说咱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实际上,咱们这一大家子有一半的少数民族都在云南。云南就有二十八个少数民族!
第十一战 孤愤之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司马迁将《史记》全书完成,共得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分别为: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全文雄浑大气,摒弃了学术圈那种艰涩的学究文风,采取了更通俗易懂的著史笔法,言辞优美,内容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