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土地财政和房产税,这两看起来不相关,其实是一回事。
土地财政始于分税制,税改后税收大头被中央拿走,地方政府想发展又缺启动资金,于是打起土地的主意。中央也知道地方日子不好过,1998年下了红头文件,容许地方政府出租土地。
这事看起来稀松平常,其实蕴藏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首先,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一样,咱们国家土地国有(严格说城市土地国有)。这就厉害了,要知道土地就是财富的源泉,古代不用多说,掌握土地就掌握了权力,超级大地主往往连皇帝都不鸟。即使现代工业社会,土地也是基本生产资料,毕竟你想建工厂,先得有块地吧?所以控制土地的中央政府就有超强的执行力,类似铁公机这种大型基建,说搞就搞,基本没啥阻力。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国家想干点啥阻力重重,往往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早先土地利用率不高,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土地禁止转让、买卖、出租,国家如果没有规划,这部分土地只能是白白空置,相当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却游离于市场之外,特别是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捧着金饭碗,却天天跟中央要饭,多少有点魔幻。所以98年之后,中央放开管制,激活了这部分隐藏的财富。
具体办法就是出租,而且是长租,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40年。大家新闻里经常听说某某房企天价拿地,其实就是从政府手里通过招标的方式租用土地,这部分成本会转嫁到房价里,也就是说,咱们交的房款包含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土地租用费,还有一部分是盖房成本。
地方政府收的租金就是土地财政的收入。这些钱也不能随便花,有一部分要先还贷款。
大家一直有个误区,觉得土地买卖好像是无本生意,其实不是,光秃秃的一片土地是卖不上价的,要先搞七通一平,生地搞成熟地才有人租,要是赶上拆迁,开工前还得烧香,指望别碰上钉子户。这些工程都超级费钱,政府手里没有启动资金,一般是通过城投公司贷款融资,所以有了收入后要优先给银行还钱,这部分成本大概能占到土地收入的50%。
所以土地收入看起来数目很大,其实还得扣掉一半的成本。剩下的钱也不能胡吃海塞,要搞城市建设,修路修桥,修公园搞绿化,修地铁。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生活便利,吸引更多人定居,房价涨上去,下次卖地的时候地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地价高,地上盖得房子也升值,房产和地产就这么互为催化剂,一起飞上天。
大家能看懂这里面的逻辑吗?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地价高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房产周边通水、通电、修路修桥,盖学校,盖医院,盖幼儿园,想想所在城市那些房价高地段,是不是周围全是这些公共设施?学区房之所以能卖上天价,还不是因为周围有超级牛小?而建造这些公共资源的钱,就来源于土地财政。
现在对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批评的声音比较多,不过有一说一,作为市民你就别埋怨了,手里的房子能升值,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再投资。
多说一句,咱们按照这个逻辑算算谁是房价上涨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肯定不是房地产商,我们国家的地产商主要是贷款融资,拿了地以后就得赶紧开发,主打就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循环,快进快出资金才能周转起来,不等房价涨就出手了,所以他们挣的主要是盖房子的钱。
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李嘉诚,家底厚,自有资金充足,他就可以玩点花样,比如买地以后不开发,放个十几年后转手添个0卖掉。或者房子盖好以后,先出租,等十年以后房价涨5倍再卖,他们能吃上房价上涨的红利。不过能这么干一靠眼光,二靠资金雄厚,国内大部分地产商根本做不到。
其次也不是地方政府,咱们前面说了地方政府要对土地加工,还得搞城市建设,往往是入不敷出,还得靠贷款维持,大家现在说地方政府债务多,主要就是从这儿来的。他们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但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剩下的,就是最早的那批购房人和炒房客了,共同的特点是买房早,如果把房价上涨归因于土地费用上涨的话,他们相当于在土地还不值钱的时候,一下交了70年租金,现在租金涨了,人家就可不是躺着吃差价。
对地方政府来说,这个模式肯定有问题,因为城市土地有限,这一租就是几十年,相当于把未来的受益拿到现在变现,而且土地有限,租一块少一块,你让下届班子怎么办?所以这事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粮,肯定是不可能持续。
此外土地价格也不可能一直上涨,城市建设总有个度,早期你修一条地铁,公共服务能提升10%,你修第十条的时候,公共服务能力可能只能提升0.01%,根本覆盖不了成本,长期看是个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公共服务能力没了提升,房价地价也就没了涨的趋势。
怎么办呢?
对,收房产税。
税的本质其实就是物业费。你住在小区里,公共区域的的保洁、绿化,健身器材、篮球场,24小时保安服务,门禁,停车,这些都是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享受了服务要交物业费,这个大家都理解。咱们把空间放大,你住在一个街区,这个街区有三甲医院,有本市最牛的小学,有超大公园,你享受了便利,是不是也得交费?再放大一点,你生活在城市中,道路、桥梁、免费的公园绿地,遍地的摄像头保护你的安全,出了事随时喊警察帮忙,这些公共服务是不是也得交费?国家养那么大军队保护老百姓不受外地入侵,是不是也得交费?
所以我们可以把税理解成大号的物业费,只不过有的服务是地方政府提供,所以要交给地方,比如道路、桥梁和教育。类似国防这种服务,国家统一提供,所以要交给国家。
大家能看明白吗?理论上来说,你交的每一分钱,其实都花在你享受的公共服务上,这也是为啥说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思。
咱们说的房产税,其实对应的应该是交给街区的那一部分钱。
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房价并不一致。有的地区公共服务好,附近有超级牛小、大医院、大商场,有地铁站和公交枢纽,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黄金地段,自然交费就应该高一点;有地方周围一片荒地,到最近的公交车站也得20分钟,对应就可以少交点,这也是房产税是以房价为税基的的依据,房价高说明本地区公共服务好,而这些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多交点是应该的
也就是说,房价跟土地区位强相关,房产税本质上也是地租。只不过在城市建设初期,一片荒地是没法征税的。所以政府用把土地租用70年的手段把未来资源套现,获得启动资金搞基建,表现出来就是土地财政。而在城市建成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收房产税就应该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
房产税的好处是按年收取,不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如果土地升值,房产升值,房产税也会跟着增加,相当于租金一年一收,还是市价收取,用超低价一下租用70年吃差价的事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土地财政到房产税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点像搞工厂,初期先筹措资金盖厂房买设备,等工厂投用后就得雇人生产,依靠流水线源源不断制造产品盈利,或者建造一个商场以后,通过出租摊位持续盈利。
接下来的问题,既然房产税是必然趋势,为啥一直不收呢?
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房地产具有特殊性,除了连接钢筋、水泥、化工这些行业外,还连接着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咱们前面说了房价包含地价和盖房成本,其实还有一部分隐藏价格没说,也就是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带来的价值。
怎么理解这个事呢?
单纯的房子就是用来住的,但是如果拿到银行抵押贷款,房子就变成了资本。比如我有个亲戚开饭馆,就是用房产做抵押,从银行贷出了100万做启动资金,这个过程就叫房产的资本化。
既然房地产能变成资本,房地产市场自然也是资本市场的一种。
提到资本市场,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股市和债市,这两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融资市场,股票融资就是公司所有权融资,债券融资就是公司信用,或者说未来收益融资。
不过股市和债市只是间接融资市场,还有一个间接融资市场,也就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这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融资手段。不过银行的钱不是你想借就能借,得有抵押物,这个抵押物主要就是房产和地产,不光我们国家这样,全世界的房地产都有这个属性,这就相当于在居住和使用之外,又附加了一部分价值。
而且房产可以自由买卖,又叠加了流动性。啥叫流动性呢?其实就是变现的能力,流动性最好的是现金,其次是活期存款,然后是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如果把模型简化一下,大致可以对应宏观经济领域的M0,M1,M2,M3,这个不细说。
当然了,这个不是绝对的,比如香烟在监狱里的流动性就要强于现金,货币贬值的时候大家倾向于储存粮食,粮食的流动性就增加,房地产烈火烹油的时候,一套房子大家抢着卖,变现很容易,房地产的流动性就好。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流动性代表大家都需要,在交易过程中可接受程度高,需求量大,自然价值也会比实际价值高一点。这也是为啥大家观察房市不仅要看房价,还要看成交量的原因,成交量上不去,房产的流动性就差,价值也就跌去一截。
所以房产在我国具有金融属性。大家都说房价高,其实除了前面说的建设成本和土地租金外,还包括金融附加值。
高房价主要体现在金融附加值和土地租金上,炒房也是炒的这两个概念。比如小产权房,不能贷款也不能交易,又没有土地成本,剥离了土地租金和金融属性,价值立马就会降一大半。
而房产税开征以后,因为增加了持有成本,房价肯定会跌。本来这是个正常现象,相当于把70年的土地出让租金,以房产税的形式,分摊到每年征收,房价少了这一大块成本,降价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房地产又连着资本市场,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表现出来就是整个资本市场缩水,融资规模变小,用来的生产的资本就少了。
比如原来一套房子贷款500万,降价后只能贷款300万,经营的本金也就变成300万了,从宏观上看,就是全社会用于生产的资本减少了。我前面说的那个亲戚,这两年碰上疫情,一直在靠贷款续命,原来靠100万贷款就能维持酒店运转,现在少了50万,可能马上就会破产,紧跟着就是十几个员工的失业。其实他的酒店在当地还可以,正常经营几年就能爬出大坑,如果关键时候停止输血,大概率死在半路上,多少有点可惜。
而且贷款是广义货币生成器,贷款规模下降,贷款创造的货币也会缩水。好处是全社会杠杆率下降,毛病是有效货币也跟着降下来,要知道央行放水也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才能进入生产环节,如果抵押物不足,放水再多也是堆在商业银行闲置,对生产没什么作用。咱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就是指这个。
以上还只是正常情况。
实际上,像房地产这种虚拟财富,下跌往往会有加速效应,如果发生踩踏,价格一泻千里,很可能连带金融系统也出问题,这个本质上跟美国股市崩盘,欧洲债市暴雷是一样的。
特别是银行,房地产通过贷款和银行建立了紧密联系,他两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个倒下另外一个也站不住。
比如房企用一块估值1亿的土地从银行贷款1亿,现在土地价格下跌到5000万,这时候你说房企着急吗?肯定着急,但也不会太急,因为钱已经拿到手了,他们担心的下一块地套出的现金会减少。
最着急的是银行,贷出去一亿,手里的抵押物只有5000万,剩下的5000万就是风险。
对银行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增加抵押物,比如再抵押一块地,凑足1个亿,或者干脆要求提前还款5000万,保证抵押物和借出钱的钱价值匹配。
对,银行是有这个权利的。包括我们的住房贷款,很多人觉得房价跌了跟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按合同定时还款就没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银行如果觉得抵押房屋掉价,完全可以要求你补交差价,这可就不是几千块钱的事了。
你说房企能补上抵押物吗?大概率不会,首先是没那么多钱,有钱就不去贷款了嘛。其次,1亿的资金在我手里,5000万的抵押物在你手里,双方筹码不一样,主动权在放弃这边,我就是不补,你奈我何?这就跟你从银行贷款300万买了房子,现在房价跌到100万,银行让你提前还款200万是一个道理,你说你会交这个钱吗?
不交就是违约,接着就是诉讼,打官司,最后你被扫地出门,银行被折腾的七荤八素,最后也拿不回本金,是个双输的结果。这也是为啥大家没怎么听说过类似的案例,就是银行怕引起连锁反应,不敢这么操作。
所以现实世界里,银行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按时交月供,也就不追究了。不过长期看,银行是用5000万的抵押物,贷出去1亿,风险是自己承担,往后的日子只能是提心吊胆过。
等哪天土地降到1000万,风险变成现实,房企可能干脆违约拿着钱跑掉了,银行的贷款收不回来,马上变坏账,坏账多了储户就会恐慌,紧跟着就是取款潮。银行最怕挤兑,这么一波操作下来,估计没几个能挺过去。要知道,银行是整个金融系统的中心,老百姓的身家性命都在里面,国家必须要救,办法肯定是放水,到时候引起通货膨胀,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大家能看明白吗?房地产并不是简单的商品,里面附加了金融属性,是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抵押物,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和房企,如果房价下跌,不仅是房地产缩水,风险会蔓延到金融系统和银行,这个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所以地方政府第一要务是稳房价,稳房价就能稳地价,稳地价就能稳债务,稳债务就能稳银行和金融,这就是个连环套。这个阶段出台房产税,跟自杀也差不多了,无论如何是不敢动。
而且房产税操作起来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
比如房价核定就是个难点,大小、户型、位置都是影响因素,这些东西市场交易的时候无所谓,买卖双方协商价格,互相认可就行。抵押贷款评估也无所谓,评估价只能影响贷款额度,不涉及实际利益。征税可就不一样了,房价多1万,就得按税率多交1万的税。那房主就有说法了,凭什么我的房子110万,邻居的房子就是105万,将来扯皮的事很多。
还有那些小产权房,自住没问题,但是不能上市交易,价格自然相比商品房差了很多,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少交税,但是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商品房没啥区别,特别是小产权房因为是集体土地,前期没有交土地出让金,相当于没出租金就享受了公共服务,理论上他还应该多交税,但这就违背了按房价征税的原则,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还有征收的问题,虽然有征信可以约束,难免会有脸皮厚的滚刀肉,你用什么手段约束?总不能像美国国税局一样,开着装甲车去征税吧?
此外,土地出让金和房产税的关系也是个问题,国外土地私有,收房产税名正言顺。咱们土地是国家的,买房已经交过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已经交了房租,再收一遍是不是不合适?
这些问题就是前进路上的地雷,这也是为啥房产税说了这么多年,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
不过房产税是土地财政的2.0版本,就跟你盖了厂房一定会投入正常生产一样,是个单向趋势,未来肯定得收。
至于什么时候具备征收条件,我也说不好,大概率得先清理掉上面说的拦路虎。我随便说说,不一定对,大家批判着看。
首先肯定得剥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减少资本市场对房地产的依赖。比如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把股市和债市好好整一整,企业缺钱可以上这两个市场融资,贷款融资的比例下降,自然会减少对抵押品的依赖,房价的涨跌也就没那么大影响。
当然了,这又牵扯到股市和债市这两个老大难,这两货多年一直都没啥起色,提来来就头疼,这个有机会咱们单独说说。
如果股市债市不争气,退而求其次的作法,就是减少房地产在间接融资市场作为抵押物的占比。这事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
银行要抵押物是因为不信任你,有点像一个同事跟你借钱,你肯定得让他打借条。如果是你哥借钱,可能你随手就给了,因为知根知底,还有爸爸妈妈坐镇,你对他有相当的信任。企业经营过程中,很多都是三角债,欠上家钱的同时,也是下家的债主,整体经营情况健康,但手头就是缺现金。以往老板得拿房产抵押贷款,但是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经营情况全都存在系统里,银行打开电脑,发现你和上家、下家的信用都非常好,经营状况正常,过往也没有违约记录,鉴定信用良好,可能就不要抵押物了,直接把钱借给你周转。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用信息技术解决信用问题,比如蚂蚁金服就是干这个的,马老师一直批评巴塞尔协议,说用抵押物贷款是旧时代的产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蚂蚁后来剑走偏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外,还可以搞双轨制,把房产分成两类,商品房和保障房。保障房主要解决老百姓住宿问题,不能上市交易,主打一个房住不炒。商品房保留金融属性。一方面减少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规模,另外一方面可以稳房价,刚需们有房可住,自然不会去追商品房,房价波动的时候不至于大家一起追涨杀跌。
前面说的是长期战略,眼前最要紧的还是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至少要部分消化房地产衍生的债务。最近讨论这个的比较多,这事看起来是个大事,其实从国家层面来说,要解决也不麻烦,这事咱们不讨论了,有机会再说。
如果房地产金融属性降低,房价的涨跌就不会影响全局,房产税征收也就顺理成章了。
征收环节也可以区别对待,比如针对已售房产,房价已经包含土地出让金,相当于预交了地租,可以不交房产税,等70年到期后再考虑征税。或者针对增值部分征收房产税,当作对公共服务升级的补偿。新售房屋可以征收房产税,当然了有税费,可能会比二手房价格低一点,但也没关系,政府从土地收入让渡些收益,把一次性收费均摊到每年收取。也可以从小产权房入手,这部分房产一直不好定性,正好借收房产税的机会转成商品房,一边征税一边升值,大家心理上也可以接受。
还有就是房产税的使用问题,现在大家对房产税归地方这事没啥异议,但是对税费的使用还不明确。如果把房产税看做物业费的话,房产税的使用应该由交税的人决定,有点像业主对物业费的使用有监督权是一样的。这事在国外很正常,欧洲从中世纪开始,就有无代表不纳税的说法。啥意思呢?如果开会要对农民征税,那会议必须得有农民代表,换句话,你要对我征税,必须得说明收了钱干啥,我同意你才能收。美国独立战争就是因为英国议会讨论对北美殖民地征税,但是却把美国代表排除在外,美国人怒了,这才提出分家单过。
具体到咱们国家,房产税的用途可以通过地方人大讨论,各地自行决定用途,具体就不聊了。
文末总结一下,房地产是个特殊行业,大家总说房地产绑架经济,其实站在全局考虑,也是没办法的事,城市要发展必须得有资本,政府初期手里没啥资源,利用土地搞启动资金是很正常的事。而且现在看地方政府负债累累,但是基建可是实实在在搞起来了,咱们现在享受的公路、地铁、学校、医院,其实都跟土地财政有关系,像贵州水司楼、荆州关公像这种纯形象工程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基建还是落到实处。说白了,借的债务都变成资产,大家光盯着债务发牢骚,却对资产视而不见,多少有点不公平。
至于说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其实换个角度看,下一任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吸引企业投资和人口迁入,由此产生的税收可得归功于前面的土地财政,从这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还是那句话,从土地财政到房产税,本质上是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的建设思路,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法,保证1.0到2.0的平滑过渡。